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本文以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目标定位、产业构建、配套支撑、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和转型升级提供思路与参考。


一、项目概况

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建设“无废城市”为切入点,旨在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项目规模约15.14平方公里,位于长春市东北方向,距长春市中心城区仅29公里,是长春通往哈尔滨的节点区域;对外联系便捷、铁路通达性高,位于长春—德惠联系核心圈。

二、发展诉求

2.1 助力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长春工业转型升级提出要求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东北三省共完成GDP约5.96万亿元,占全国份额降至4.61%。其中,吉林完成1.35万亿元,增速为6.3%,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5位。在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中,传统重工业仍为主导产业,占比基本维持在70%以上,且多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等产能过剩行业[9]。长春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应积极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布局;把握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升“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水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产业增长极。

2.2 长春城市发展诉求,城市静脉产业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长春市生活垃圾年总产生量163.8万吨,其中填埋处理126.6万吨、焚烧发电处理37.2万吨。按照环卫专项规划测算,“十四五”期间长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5000吨/天,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长春市每天从垃圾中分拣出的纸类、塑料、废纺、电子产品、玻璃、橡胶、金属七大类可回收物资为2100吨,需要报废拆解的汽车21.3万辆左右,废旧家电约78万台,再加上一汽、中车及其配套企业每天产生约11000吨废钢铁,全市每天再生资源回收量为13200吨,年回收总量为478万吨,位居全国第15位。长春市环卫系统现有各类环卫作业车辆3865台,全部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从外省市的环卫设备制造企业购入,其中80%装配的一汽底盘,基本涵盖了道路清扫车、道路清洗车、垃圾转运车、冬季清雪车等各类车型。而一汽集团总部就位于长春市,环卫装备制造产业的潜能尚未激发。

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3.1示范引领:融合科技创新生态,树立特色城市形象

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国家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吉林省加快推进环保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设要求,以及长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长春市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重要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哈长经济带建设等带来的重大机遇,明确高起点、精而美、引领型的方向,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


(1)科技示范,建设绿色生态的环保产业园区。将城市战略提升至国家战略,由单一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转型为综合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秉持生态优先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创新示范,建设东北地区环保科技创新高地。与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及国内外顶尖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技术、汽车循环产业研究实验室,建设创新引领、新型环保创新基地。


(3)生态示范,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生态教育基地。遵循现有生态格局,严格进行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要求,促进园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提升园区生态治理水平。

3.2 强基固本:导入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发展小高地

通过与国内循环经济产业园主导产业与创新能力横向对比分析,谋划园区产业特色与品牌塑造。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应立足于老工业基地以及汽车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与市域内工业制造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对接下游产业链,在金属资源再生产优化转型之际,培育自己的行业优势与竞争力。

项目周边已建成众多的专业产业园区,包括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北药谷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陆港、智能装备制造中心等。规划重点突出节能、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使传统制造业实现“绿色突围”转型升级。以需求为导向,以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发展产业为核心,建构上下游产业和研发服务以及配套服务等产业之间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价值流。瞄准产业前沿,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包括环保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依托支柱产业,拓展关联配套产业,包括汽车拆解、再制造、废旧钢铁深加工等;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包括城市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利用、科普教育等。推进示范区实现产业集成化、龙头品牌化,构建产业发展小高地。


3.3 升级引流:配套高标准设施建设,承载多元品质生活

高标准配套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是示范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小城市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平,配置教育、商业、医疗设施,为示范区提供、生态、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先期启动区人才社区建设,直接服务区域,配置人才社区基本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综合服务组团配置重点建设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等设施,促进示范区与长春城区、米沙子镇区的设施共享、和谐发展。


“大配套”与周边城镇共享;“小配套”示范区内部解决。综合医院、高中、图书馆、体育馆等,结合长春城区、米沙子镇区进行统筹考虑,不在园区重复建设;商贸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及部分居住、邻里中心、小学、居住区级文娱设施由示范区配套。通过将城市部分功能进行“有机疏散”,安排布局于示范区内部,使示范区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服务功能。


3.4 提质增效:完善企业发展支撑体系,联动产业跨界升级

示范区立足长春,服务东三省及全国,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科技为引领,集聚创新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循环产业园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在装备制造、再生资源产业的基础上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培育一批独立的科技研发机构,打造一批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且科技实力强的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引进科技银行、互联网金融等产业服务与科技贸易、大数据等交互平台,打造多维服务功能,完善企业发展支撑体系,为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服务基础,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导入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3.5 保驾护航:提升园区产出效益,拟定建设运营计划

工业区采用组团化布局模式,快速路及重要主干道分割组团,其他主、次干道串联各组团,支路服务地块。在用地布局中,产业结合组团布局,每个组团内可布置同一类产业,也可以布置不同产业。


构建结构紧凑的空间布局,立足示范区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发展潜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产业规模预测。通过分析类似产业园规划实践经验,选取案例类比预测法预测用地规模。合理进行产业用地分配,确定地块开发规模,优化示范区用地结构,提升示范区用地产出效益。据废旧汽车拆解产业规模预测,2035年,产业园汽车拆解量约80万辆,汽车拆解产业所需用地规模约100公顷;根据废金属产业规模预测,2035年回收废旧金属约954万吨,废钢深加工产业所需用地规模约140公顷。据固废处置产业重点项目规模预测:远期(2035),各类项目占地规模约43.2公顷,考虑到环保公园占地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固废处置园总面积128公顷,预留垃圾填埋场用地以及发展备用地。


系统量化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的评价指标[10],并对32小类指标做出“目标与定位—指标分解—重点行动—操作措施”层层传导,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以指导实施。建立针对产业发展研究工作的统计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将为产业经济发展和园区开发建设的量体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据;全面调研与评估示范区内的土地资源及其属性,确定地区发展产业经济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建设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环境保护措施,规范企业入驻园区的环境评估要求及监管机制。


结语

循环经济产业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在国家战略层面将得到更多重视,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经济循环产业园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起点、高品质、高效率、高保障”四大着力点,并结合长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实证案例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循环经济产业园提供优化思路与突破口。(作者:石雪莉   宋靖华)




上一篇: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循环经济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思路

下一篇:低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困境

在线咨询 400-666-8495